深圳爱倍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爱倍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0755-82223999

新闻资讯

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产品新闻/2025-05-06

        目的:探究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 年1—10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152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 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距离及腹围、腰背部疼痛、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直肌距离、脐围、脐上围及脐下围均缩短,观察组腹直肌距离、脐围、脐上围及脐下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减轻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腰背部疼痛,加快腹直肌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产后腹直肌分离亦称“腹肌分离”,指女性分娩后因腹部肌肉在妊娠期间过度拉伸,导致肌肉间结缔组织发生断裂或分离的现象,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肌肉力量、弹性减弱及腹部中线突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2]。既往临床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多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核心训练通过针对腹直肌、腹斜肌等腹部肌肉进行训练,可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弹性和功能,增强腹部力量,进而改善腹直肌分离现象,但仅训练对促进腹直肌的恢复整体效果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患者快速康复需求,临床仍需联合其他干预方式[3-4]。神经肌肉电刺激属于物理疗法,通过低频电流对腹直肌进行刺激,可促使肌肉进行收缩运动,从而提升肌肉张力,帮助肌肉恢复一定弹性及运动能力[5]。基于此,本研究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23 年1—10 月收治的152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分析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 年1—10 月本院收治的152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纳入标准:经超声检查腹直肌分离>2 cm,存在腹直肌收缩无力、腰背部疼痛情况;均为单胎、足月妊娠;凝血、免疫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产后并发症;存在感染性疾病;对本研究干预方式不耐受;存在认知、沟通障碍;合并肝、肾等损伤;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 例。对照组年龄21~35 岁,平均年龄(28.32±3.54)岁;产次1~3 次,平均产次(2.06±0.35)次;分娩方式:自然分娩46 例,剖宫产30 例;体重指数18.6~29.3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87±1.81)kg/m2。观察组年龄20~37 岁,平均年龄(28.36±3.59)岁;产次1~3 次,平均产次(2.11±0.37)次;分娩方式:自然分娩49 例,剖宫产27 例;体重指数18.3~29.9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91±1.8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均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核心训练。共训练1 个月,具体如下。

1)腹直肌训练:取仰卧位,保持身心放松,吸气过程中保持腹部用力,抬高双肩,维持5~10 s,3~5 min/ 次,3 次/d。

2)腹内外斜肌训练:取仰卧位,弯曲髋、膝部关节,使其呈直角,交叉双手掌,置于胸前,抬起上半身,腹部发力左右旋转,左转时右臀离地,右转时左臀离地,10 个/ 组,3 组/d。

3)腹横肌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双手置于其腹部,引导其进行腹式呼吸,呼气、吸气时腹部分别处于下降、鼓起状态,吸气过程中需对腹部施压,8~10 个/ 组,3 组/d。

4)腰背部肌群训练:①竖直肌训练。患者取俯卧位,交叉双手置于后脑勺,依次缓慢抬起头部、颈部、胸背部、腰部,锻炼背肌,8~10 个/ 组,3 组/d。②多裂肌训练。患者取膝手跪位,将左胳膊、右腿同时抬起,维持15 s,之后将右胳膊、左腿同时抬起,维持15 s,交替进行, 中途放松5 s,8~10 个/ 组,3 组/d。

5)盆底肌训练:指导患者小便时进行间断性憋尿,耐心感受盆底肌收缩;之后取仰卧位,微曲髋膝关节,先收缩盆底肌,时间3~5 s,后放松3~5 s,此为1 次,10 次/ 组,3 组/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某品牌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生物电反馈治疗仪),取仰卧位,将8 片电极片贴于腹直肌、两侧腹斜肌处,操作程序选择“腹直肌分离”,根据肌肉组织的生物电参数设定电刺激频率、脉宽、持续时间,主要分为30 Hz、200 μs、8 s,75 Hz、300 μs、7 s,4 Hz、300 μs、11 s,3 Hz、150 μs、5 s 四个阶段,电流强度由小至大,以患者耐受为前提调节。时间30 min/ 次,每2 天1 次,持续1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腹直肌距离及腹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距离及腹围。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82230609, 型号:SSI-5000) 检测患者腹直肌距离,并测量脐围、脐上围、脐下围。

2)腰背部疼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背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评分0~10 分,0 分无痛,10 分为疼痛剧烈,无法忍受,评分越高,越疼痛[6]。

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包括8 个维度,包括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均0~100 分,评分越高越好[7]。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距离及腹围比较

  治疗后,两组腹直肌距离、脐围、脐上围及脐下围均缩短,观察组腹直肌距离、脐围、脐上围及脐下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距离及腹围比较[cm,(x- ±s)]

组别

腹直肌距离

脐围

脐上围

脐下围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76)

2.55±0.40

2.25±0.18*

86.89±3.58

83.29±2.19*

86.48±3.01

83.15±2.13*

92.12±3.01

87.01±2.13*

观察组(n=76)

2.52±0.41

1.40±0.11*

87.03±3.29

79.13±1.94*

86.11±3.95

80.23±2.06*

91.87±3.95

81.51±1.80*

t 值

0.457

36.127

0.251

12.396

0.650

8.591

0.439

17.194

P 值

0.649

<0.001

0.802

<0.001

0.517

<0.001

0.661

<0.001 

 * 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腰背部疼痛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降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治疗前后腰背部疼痛比较[分,(x-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

对照组(n=76)

5.41±0.59

2.06±0.34

42.888

<0.001

观察组(n=76)

5.45±0.62

1.45±0.27

51.566

<0.001

t 值

0.407

22.174



P 值

0.684

<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躯体疼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x- ±s)]

组别

躯体疼痛

躯体功能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76)

52.95±5.08

72.55±3.05*

50.41±5.53

75.22±3.16*

53.35±5.40

73.72±3.91*

51.15±5.07

70.36±3.81*

观察组(n=76)

53.27±5.51

80.14±2.75*

51.07±5.46

82.06±2.34*

53.19±5.72

83.61±2.59*

51.26±4.29

81.22±2.59*

t 值

0.372

16.112

0.740

15.165

0.177

18.384

0.144

20.550

P 值

0.710

<0.001

0.460

<0.001

0.860

<0.001

0.885

<0.001 

 * 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主要是由子宫体积不断增大,腹直肌过度伸展造成,会影响女性形体美观及生活质量,若不及时干预,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引起内脏下垂,甚至腹壁疝,严重危及女性身心健康[8-9]。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腹直肌分离已成为产后保健重要康复项目之一,但采取何种干预方式可加快患者腹直肌恢复是目前临床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难题[10-11]。

  核心训练能够增强患者腹部、背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改善姿势和平衡,有助于减少对腰背部不必要压力和损伤,减轻腰背部疼痛[12-13]。同时,核心训练中的特定动作,能够针对性地锻炼到腹直肌和深层核心肌群,有助于恢复腹直肌的弹性和功能,促进肌肉纤维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腹直肌分离的情况[14-16]。然而,不同患者的腹直肌分离程度、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导致核心训练的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方能够看到明显效果,受训练时间久等因素的影响,其依从性差,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训练效果,故而临床需联合其他干预方式。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腹直肌距离、脐围、脐上围及脐上围均较对照组短,VAS 评分较对照组低,SF-36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提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予以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效果显著。其原因为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加速患者血液循环,牵拉肌肉,刺激生成新的胶原蛋白,有助于缓解背部肌肉紧张,减轻腰背部疼痛[17-18]。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电信号直接刺激患者腹部肌肉神经,帮助腹部肌肉进行收缩,可加速腹部肌肉的恢复,改善腹直肌分离情况;同时,电刺激能够增强患者腹部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使其逐渐恢复到产前的状态,不仅有助于改善外观,还可恢复腹部肌肉的正常功能[19-20]。此外,通过改善腹直肌分离的情况,患者腹部线条变得更加紧致,有助于提升产妇自信,更加自如的进行各种活动,进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核心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减轻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腰背部疼痛,加快腹直肌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凌静,姜雄春,徐明,等. 两种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方案对产妇腹直肌分离的效果评价[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2,39(9):937-941.

[2] CARLSTEDT A,BRINGMAN S,EGBERTH M,et al.Management of diastasis of th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s:recommendations for Swedish national guidelines[J]. FinnishSurgical Society,2021,110(3):452-459.

[3] 高倩,张凤,高赛楠,等. 仿生物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疗效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9):73-76.

[4] 高晶晶,姜斌,程鹤. 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6):536-539.

[5] 张秋君,李哲. Flexi-bar 运动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7(2):284-288.

[6] 孙兵,车晓明.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645.

[7] 王清,杨舫,时丽媛. 健康调查简表及其在妇科疼痛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9):847-849.

[8] 赵杨,程芳,刘卫平,等. 产后早期医疗体操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2):104-107.

[9] 朱文婷,陈红莲,王晔骅,等.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中医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恢复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2021,42(1):94-96.

[10] 陈雪梅,贺轶萍,徐维芳. 延续性Kegel 运动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临床价值[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4):1540-1543.

[11] 华永萍,朱红梅,胡永林,等. 运动贴扎结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2):253-255.

[12] 区晓贤,刘雨汇,潘金凤,等. 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康复,2023,38(11):674-678.

[13] 谭丽双,段晓莹,孙晓宁,等. 游走罐法联合电刺激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修复中应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2):166-169.

[14] 岑婉仪,龚宇萱,黄镇东,等. 高频超声观察不同训练动作对产后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即时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3,27(32):5091-5096.

[15] 言功立,袁光辉,陈欢. 核心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2023,38(7):434-436.

[16] 武广艳,张冉,王璐,等. 核心肌群运动控制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8):948-953.

[17] 王丽芳,刘玉环,李京晶,等.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自主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J]. 中国性科学,2022,31(2):106-109.

[18] 邹燕齐,张光正,安礼,等.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和悬吊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11):1353-1357.

[19] 史海燕,王兆蒙,张超,等.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凯格尔运动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及便秘的疗效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1):4924-4927.

[20] 张莉燕,陈晔,项达军,等. 早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误诊误治,2022,35(10):92-95.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盆底肌对男性的重要性,很多人都忽略了!

列表